• 大樓管道間煙味
  • 浴室臭味
  • 公寓廁所除臭

  • html模版臺灣青年西進築夢
    2015年3月29日,適逢臺灣的“青年節”,臺灣TVBS電視臺公佈瞭一份頗為應景的青年就業調查報告。該民調顯示:臺灣20至49歲青壯年中,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臺灣好,其中,20至29歲比率甚至高達56%;1/3的臺灣青年想進大陸發展,其中,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願意到大陸工作的有34%,30至39歲有32%,40至49歲比例為22%。

    這不是島內媒體第一次進行類似調查。2013年,臺灣《聯合報》進行的一次民調顯示,20至29歲的臺灣年輕人願意赴大陸就業的比率逐年上漲,3年間多瞭16個百分點,有如一股在臺灣新世代中逐漸升騰的“火苗”。

    隨著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的不斷升溫,大陸這一熟悉又陌生的市場,顯然受到越來越多臺灣新生代的關註。在“共同市場”張開懷抱與島內“悶”經濟的雙重作用下,“到大陸去!”這似乎魔咒般神奇的口號,隨著一批批“跨海”先行者的實踐成為時下臺灣青年中一股不斷壯大的“主流民意”。

    臺灣“悶”經濟倒逼青年走出去

    臺灣青年為什麼想來大陸就業和創業?首先恐怕歸結於近10年來臺灣島內自身經濟發展狀況的持續低迷,帶動就業環境走衰,畢業生的起薪甚至不升反降。

    “我姐姐剛在臺灣研究生畢業,目前還在找工作的階段。我父母的薪酬也比之前有所下降,臺灣勞動管理部門說是因為工作時間減少才造成薪酬下降,可實際上還是臺灣經濟低迷造成的。這讓我對畢業後返臺工作沒有信心。”正在北京就讀人民大學本科二年級的陳友明很早就放棄瞭回臺發展的念頭。

    根據臺灣“勞動部”2013年的統計數據,職場新人平均月薪為25175臺幣(約合4985元人民幣),大學畢業平均可得26915臺幣(約合5329元人民幣),專科則僅得23890臺幣(約合4730元人民幣)。但是,1999年首次做同一項調查時,大學生起薪為27462臺幣(約合5438元人民幣),這意味年輕人在物價上升15%的10多年間,收入不升反降。

    據臺灣“中央通訊社”前社長、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胡元輝透露,20世紀80年代,他入職做記者時月薪已有3萬元(臺幣),總編輯月薪約9萬元,“現在新進人員沒有3萬塊,可是總編輯可以拿20萬塊。貧富急劇拉開,讓年輕人心裡很難平衡。”

    2014年7月,臺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臺灣青年低薪情形嚴重,每月工作收入未滿新臺幣3萬元者高達123萬餘人,占整體青年有工作收入者61.3%。

    低就業率、低起薪、工資低增長,讓不少臺灣青年甚至過早失去瞭像父輩那樣“出去幹一番事業”的抱負。根據“2015年全臺灣青少年六大意向調查”顯示,臺灣青少年在高房價、高失業率、低起薪的壓力下,未來隻想追求“工作穩定、傢庭幸福、自由自在”的“小確幸”生活。另一方面,收入穩定、裁員風險小的“鐵飯碗”成為島內民眾心儀的職業。例如臺鐵,預計招募657名員工,吸引瞭2.7萬人報考,錄取比例僅約為2.4%。但就連一個養路科的職位,即使要經過負重20公斤沙包長跑的實際作業能力考核,也讓不少女性應聘者趨之若鶩。

    而“悶經濟”的另一種結果則讓另一部分臺灣青年決定走出臺灣,走向大陸尋找更多可能性。不僅是大陸臺生、或者在臺灣面臨就業難的青年把“到大陸去”作為新的選擇,一些曾經在臺灣已經取得不錯就業成績的傑出青年看來,安逸的生活、還算體面的收入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於是紛紛來到大陸投入創業大軍,殺入競爭激烈的大陸市場。

    臺灣大學生在福建莆田創業喜獲豐收

    兩岸“熱流”與 政策“暖公寓廁所除臭風”

    生於1992年的臺灣南投姑娘彭少儀2014年來到北京創業,此前她關註大陸的政策變化已經有三四年,她甚至會仔細研究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因為那裡“藏”著太多與她創業息息相關的信息。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人願意來到大陸發展、創業,“就是因為大陸的市場大,創業氛圍濃厚,政策大環境也好。”大環境是什麼,在彭少儀看來,就是北京吹來的“風”。

    在2015年3月5日開幕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指導方向,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的目標,鼓勵“政府要勇於自我革命,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個人和企業要勇於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兩會”結束一周後,國務院發佈瞭《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樓浴室煙味的若幹意見》,再次將重點鎖定創新與創業。《意見》共有9項30條,核心內容在於鼓勵轉變觀念,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創新創業活力。

    此前,針對青年創業與中小企業成長問題,大陸方面已經陸續出臺瞭多項鼓勵性政策。2014年12月,在《教育部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並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傢、投資人、專傢學者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新創業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根據2015年公佈的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將力爭在4年內引領80萬大學生創業。

    而在2014年9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部署瞭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任務。據媒體觀察,這已是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至少第七次直接提到扶持小微企業的議題。

    “如果有意觀察跟蹤,你可以發現幾乎每兩個月大陸就能出臺一些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政策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影響其實就在身邊,稅收、貸款這些都和我們的實際利益息息相關,最重要的是積累瞭一種濃厚的鼓勵創業、鼓勵創新的氛圍,在這裡創業,你不會覺得孤單。”彭少儀說。

    而另一方面,吸引力也來自近年來兩岸關系的不斷走穩向好,合作交往的“熱流”讓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認識到大陸的精彩與機會。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實現重大轉折,進入瞭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兩岸互動全面進入瞭大交流時代。據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披露的2014年兩岸人員往來規模數據,全年人員往來總量為941.1萬人次,同比增加16.52%,再創歷史新高。其中,臺灣居民來大陸536.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404.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達到322萬人次,同比增加47%。而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也表示:在這樣的大交流現狀中,兩岸青年和基層民眾交流平臺不斷增多。兩岸校際及學生交流擴大深化成為一個重要的特點。

    在2015年全國“兩會”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表示“歡迎臺商包括年輕人到大陸來創業”。總理不僅僅給臺商吃下瞭“定心丸”,更向臺灣的青年人發出瞭來大陸創業的“邀請函”。

    在這樣的兩岸關系“熱流”與大陸政策“暖風”的“雙重疊加”下,臺灣青年“到大陸去”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選擇。

    資本市場擁抱創新力量

    政策的傾斜與疊加,創造出一種全社會上下尊重與鼓勵創業的氛圍。而在政策刺激下的資本市場,必然會對創業與創新產生極大興趣。

    北京大學旁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是大陸大學生創業最大的孵育基地。不到這裡,你絕對不會明白什麼叫真正的“創客”。在200米長的街道上,鱗次櫛比的咖啡店裡幾乎看不到情侶們卿卿我我,而到處是草根創業者奮筆疾書與唇槍舌劍的畫面。來自世界各地的常駐風險投資基金代表在各類咖啡館與創業空間中穿梭,與青年創客交換意見。毫不誇張地說,隻要你想創業,隻要你手裡有好項目,往這裡一坐,創業夥伴、投資人甚至會不請自來。在這裡,資本擁抱創新力量,孵化出無限可能。

    臺灣《中國時報》的記者2015年4月探訪瞭北京大學城市規劃碩士班二年級臺生郭翰。郭翰在上學期一門“模擬創業”課程中,憑藉臺灣小吃“炸雞排、炸飯團”的點子拿到全班第一,獲得天使基金投資人青睞,可望取得創業資金100萬元人民幣,一圓創業夢想。

    “我提出點子後,課程老師就帶我到中關村創業大街引薦風險投資基金,做完簡報,沒想到就與天使基金一拍即合,做夢都想不到創業這麼簡單!”郭翰說。在他看來,如果在臺灣,除瞭跟銀行借錢,別無他途。“問題是我隻是學生,哪傢銀行敢借我錢?”但在大陸,這卻不是問題,隻要你有好創意好想法好項目,校方、企業、社會資本會爭著為你投資。

    以清華大學為例,校園內就設有X-Lab創業教育和溝通平臺,創投機構來到校園利用此平臺與學生溝通,每周有10個新專案或產品進行展示。學生的點子先由學校專業團隊篩選,通過後就可進入X-Lab實踐他們的構想,目前已有大約400個創業團隊在X-Lab完成產品開發,其中300多傢拿到瞭天使投資。

    除此之外,想依附在大電商下開網店的小商戶,也有另一套創業輔導機制。如湖北武漢市政府,就與大陸著名物流企業合作,後者出資金,政府出場地成立漢口北電商城,凡是在武漢的大學生都可申請,均可獲“兩免一補”政策扶持,即免費宿舍、零租金辦公室和每月最低1000元創業補貼。

    中國人民大學的臺生陳友明原本計劃畢業後赴美深造,但大陸當下濃厚的創業氛圍及政策與資本傾斜給瞭他新的啟發,動搖瞭出國的計劃。“大陸的機會遠比國外多,出國留學畢業面臨的還是擇業問題,如果結果還是回到華語世界就業,那不如早一些抓住這波大潮,積累經驗強大自己。”

    不僅是大陸臺生、或是在臺灣面臨就業難的本土青年把“到大陸去”作為新的選擇,一些在臺灣已經取得不錯就業成績的傑出青年看來,臺灣的發展速度已經滿足不瞭他們的需求。臺灣80後羅子文,在臺灣期間就曾與同學創辦科技公司,但他認為“臺灣生活過於安逸,很舒服但挑戰性不夠。”2012年來到大陸中關村投入創業大軍,殺入競爭激烈的大陸市場。真正讓羅子文下定決心放棄在臺灣的一切到大陸創業的契機,正是他2011年參加的DEMO CHINA2011創新大賽。認識瞭與自己一樣懷有創業夢想的“小夥伴”們,在他看來,隻有大陸市場才能提供創業最珍貴的東西:資本、資源和夥伴。

    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兩岸青年是兩岸關系的未來,願意進一步為臺灣青年朋友們到大陸來參訪、交流、學習、生活、創業提供更多的幫助

    扶助青年創業 兩岸亟待協作

    而資本對創新力量的熱情已經不止步於大陸本土。

    2015年12月底,大陸互聯網行業的大咖在島內接連刮起“旋風”。小米科技創辦人兼獵豹移動董事長雷軍在臺北參加“CSMIC2015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時宣佈投資1億新臺幣,在臺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扶植臺灣移動互聯網發展,協助更多臺灣優秀青年實現創業夢想。據采訪現場的記者描述,雷軍演講當日現場內擠滿聽眾,臨時增添的椅子一直擺到墻邊。臺灣民眾非常歡迎大陸企業傢赴臺講述創業故事,並希望從中汲取他們的成功經驗,甚至獲得創業資金和輔導渠道。

    雷軍並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在他赴臺的一個月前,“外星人”馬雲在臺北參加兩岸企業傢峰會時就公開表示,希望通過投資或與島內企業傢共同設立基金,幫助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創業。讓馬雲做出這一決定的,除瞭看中臺灣輻射亞洲的跳板優勢以及人才優勢,更有對臺灣企業前景的憂慮。多年來鮮有新一代企業傢出頭,站廁所臭味原因在臺上的還是年過半百的老面孔,對比大陸企業界變化翻天覆地,三四十歲領軍人物雲起的局面,臺灣的確值得反思。

    “臺灣薪資凍漲16年,大陸很多新創網絡公司則是每3個月調整一次薪資和人事結構,3個月,已經足夠產生太多變化,營業額可能已經翻番瞭。”羅子文把這樣的快速迭代叫作北京速度,相比之下,臺灣的確“慢”得讓羅子文“起急”。

    創業雖然過癮刺激,但跟不上速度,走錯瞭方向也會敗得很慘。就在2015年3月初,羅子文前往清華大學《創新創業課堂》為還未走出大學的晚輩們傳授創業之道。在他看來,這樣有針對性的“創業輔導”非常重要。

    同樣持此觀念的還有“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在這位創業前輩看來,盲目的創業帶來的很可能是職場上的大跟頭。李開復近幾個月參加瞭幾個和創業相關的活動,“有很多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參加。也聽到瞭很多關於創業的問題,很多人隻看到創業者光環,聽到創業宏偉夢想,而對創業的看法過於樂觀,甚至天真。”他特意在微博上撰文《給熱血創業青年的八桶冷水》,告誡年輕人一定要在瞭解自己、瞭解行業、瞭解創業困難的基礎上做出選擇。這也一定層面上暴露瞭目前年輕人創業缺乏引導與扶助的現狀。

    因此,如何為兩岸青年一代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創業輔導,已經成為兩岸業界面對的共同課題。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臺盟中央就提案建議,應從國傢層面制定出臺鼓勵引導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指導各地開展這項工作。“有條件的省市可以逐步構建針對臺灣青年的創業扶持基地和服務中心,通過設立創業導師團,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和孵化工程項目,積極為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提供輔導服務,組建由相關行業協會、人力資源、資本機構、投融資服務機構、高校等組成的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投資聯盟,為臺灣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服務。”臺盟中央方面表示。

    一個好的創新,可以變成創業,也能為產業註入活力,甚至是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產業。如何通過為青年創業提供更好的環境,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潮流成為每一個青年可以為之努力的目標,還需要兩岸共同的努力與智慧。

    0BF865D659E25945
    arrow
    arrow

      lld17zr37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